访问量:140801

本刊特稿

  • 《暖通空调》编审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十六届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正>2024年7月31日,《暖通空调》编审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十六届一次工作会议在西安顺利召开,与会编委76人。《暖通空调》编审委员会换届大会由《暖通空调》杂志社张杰社长主持。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魏星总经理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各位编委百忙中参加本次编委会表示感谢,希望大家积极献言献策,为《暖通空调》杂志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2024年09期 v.54;No.43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展高端产业“双碳”环控技术的思路、机理与措施

    沈晋明;刘燕敏;

    高端产业工艺制程不断对高质量的环境控制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引发越来越高的能耗,传统节能降耗措施受到更多的约束,施展的空间更小。“双碳”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高端产业工艺环境控制的特点与制约因素,介绍了通过多源组合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革生产工艺实现高级别微环境与低级别大环境的组合模式、调整实需控制参数与系统解耦实施合理的工艺环境控制、保障工艺制程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及其理性环控途径,探讨了适合高端产业良性发展的“双碳”环控技术的思路、机理与措施。

    2024年09期 v.54;No.432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综述

  • 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积灰特性与除灰技术研究现状

    李懂明;刘妮;陈阳君;

    针对空气源热泵室外侧换热器积灰现象,综述了不同因素对积灰程度及系统运行的影响。在分析积灰机理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内部因素(翅片类型、翅片间距、管排数)和外部因素(运行工况、空气流速、灰尘粒径及浓度、灰尘种类)。总结了当前主要的除灰技术,得出结化霜除灰相对经济有效。提出当前有必要研究换热器在积灰条件下结化霜过程的微观特征及其机理,以及化霜除灰时霜层裹挟灰尘层的流动机制,为未来研发抑制换热器表面灰尘生长及除灰的先进技术提供支持。

    2024年09期 v.54;No.432 10-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面向清洁电力消纳的中深层地埋管热泵蓄能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彭晨玮;邓杰文;朱超;李骥;孔维政;李建峰;强文博;魏庆芃;

    电驱动热泵技术在为建筑提供清洁冷热的同时,也成为了与电网协同、消纳清洁电力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电驱动热泵技术为核心,冬季供热采用中深层地埋管提供高品位低温热源,夏季供冷结合冷却塔技术构建高效冷热供应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侧蓄能技术,实现日间冷热蓄存,同时以充分消纳本场光伏发电及市政清洁电力为目标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运行控制策略。随后以我国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开展了定量分析,以明确其实际节能减排效果。

    2024年09期 v.54;No.432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泵型多联式空调系统稳态仿真

    王龙炎;曹昊敏;丁国良;刘恒恒;古汤汤;卓森庆;陈君;白韡;

    热泵型多联式空调系统(简称热泵型多联机)相对于单冷型多联机,在系统结构和系统控制上更复杂,使得对其进行性能仿真时,需要在系统描述和求解算法方面进行改进。本文对热泵型多联机进行稳态仿真。通过使用邻接矩阵的对角线元素来反映部件工作状态,变换邻接矩阵切换制冷制热模式的方法,对热泵型多联机的结构进行描述;根据热泵型多联机实际运行时的控制策略,采用基于过热度/过冷度的制冷剂流量分配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于样机的仿真及实验对照表明:在额定制冷和额定制热工况下,热泵型多联机仿真预测的系统能力、功率和系统能效的误差均在5%以内,系统温度和压力的误差分别在±3℃和±100 kPa以内,能够满足热泵型多联机设计的精度需求。

    2024年09期 v.54;No.432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段式排风系统异形构件阻力特性分析及优化

    杨洋;张招岚;朱宁宾;王怡;曹庆峰;崔勇;王怀玉;张京诚;

    铝冷轧过程产生大量油雾,危害工人健康、破坏厂房环境,分段式排风系统虽可高效捕集油雾,但因含阻力特性未知的异形构件,导致系统风量无法精确按需分配。本文针对分段式排风系统中的环吸式排风罩和缝吸式半密闭罩,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阻力特性,并进行减阻优化。研究发现,影响环吸式排风罩和缝吸式半密闭罩局部阻力系数的关键因素为进出口面积比,且二者呈指数关系;针对2种构件中涡产生的主要位置,采用结构优化的方式使阻力分别降低了28.6%和22.1%。本文可为铝冷轧排风系统管路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09期 v.54;No.43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住宅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探讨

    张建忠;周斌;王培;黄莹;张赟;孟可欣;

    分析了国内外住宅新风标准与新风量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计算方法及其结果,明确了住宅辐射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计算适用方法和工程推荐值,提出了住宅辐射空调新风系统节能路径。

    2024年09期 v.54;No.432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设计

  • 武汉某研发生产项目空调系统设计与分析

    唐瑞;徐鸿;严阵;

    介绍了武汉市某研发生产项目空调系统设计,舒适性空调采用冰蓄冷技术,冷水机组位于蓄冰装置上游,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二级泵系统,二级泵分环路设置。数据中心采用水侧自然冷却技术,配置闭式蓄冷罐作为应急冷源,输配水系统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空调末端划分内外区,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内外区合用1套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低于5℃时,开启冷却塔+板式换热器免费供冷,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2024年09期 v.54;No.43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交流

  • 需求热冷比对风冷多联机空调(热泵)系统全年性能系数的影响研究

    王立峰;曹阳;袁涛;黄雨函;陈方圆;游晓静;

    介绍了风冷多联机空调(热泵)系统全年性能系数的计算模型及需求热冷比对全年性能系数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实际工程中需求热冷比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实际工程需求热冷比的计算方法及全年性能系数的计算思路,并给出了不同节能标准下某典型办公建筑需求热冷比的计算结果以供参考。

    2024年09期 v.54;No.43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实测的螺旋风管沿程阻力计算方法

    孙凯;林来豫;张兢;黄辉;

    利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风量检测台,对螺旋风管基本系列17种规格样品的沿程阻力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不同风速下不同规格螺旋风管的沿程阻力实测值。参照ANSI/ASHRAE Standard 120-2008,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实测值进行拟合,得到了17个螺旋风管沿程阻力算式。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得出了这些算式的相关关系,对各算式数值优化整理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再次拟合,最终将17个算式拟合为1个可适用于全系列规格螺旋风管沿程阻力计算的通用算式。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拟合通用算式计算得到的螺旋风管沿程阻力值与实测值相比平均误差小于3%,精度满足设计计算要求。

    2024年09期 v.54;No.432 57-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深度学习考虑人员行为的空调负荷预测

    朱振乐;弓建强;张腾腾;徐洪涛;

    本文以提高空调负荷预测精度为目的,首先通过k均值聚类,得到人员进出房间行为模式,以确定室内人数;其次基于马尔可夫移动模型描述室内各房间人员移动,以确定室内房间有无人员;然后通过LSTM预测室内参数,并采用PMV-PPD方法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以确定房间内人员开关空调行为;最后以室外参数、室内参数及空调开关状态参数为输入特征使用LSTM、GRU及BiLSTM预测空调负荷。案例验证表明:预测中引入空调开关状态参数可以更好地挖掘空调开关的特征与规律,引入室内参数可以抑制由空调负荷变化剧烈引起的预测精度差的问题,同时引入2种参数能够显著降低预测误差;相比于LSTM和GRU,BiLSTM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2024年09期 v.54;No.43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驱动的校园生活热水系统负荷预测及需求侧响应柔性潜能分析

    李前岗;杨毅;王锡;徐宝萍;

    高校宿舍生活热水能耗是校园供热系统能耗的主要构成之一,预测生活热水负荷并量化其柔性潜能对优化系统运行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市某高校为例,基于生活热水实测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统计拟合的方法建立了热水需求量预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聚类统计模型的均方根误差空调季、供暖季和过渡季分别为4.48、4.42、4.52 m~3,延时曲线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5.47%、5.00%、6.46%。在此基础上,首先,引入热水分时价格调整和学分激励措施,针对学生设计了A、B、C、D 4种需求响应策略;其次,结合调研的参与意愿数据,确定了一种基于二项分布函数的响应概率计算方法;最后,计算了热水系统柔性潜能的概率分布,并采用柔性潜能指标量化了热水系统的柔性潜能期望。结果显示:削峰量、填谷量和削峰率从策略A~D均逐渐增大,最大削峰量和削峰率分别为34 921 m~3/a和62.66%;削峰填谷比在39%~53%之间,削峰率在空调季和暑假较高,在供暖季和寒假较低,过渡季介于两者之间。

    2024年09期 v.54;No.432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下电动汽车库的消防排烟设计探讨

    任艳;

    目前国家、行业均未对电动汽车库火灾时的消防、排烟制定相关设计规范或技术措施,因而对于电动汽车库的消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通过总结大量国家及地方标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验数据,选取典型模型进行计算,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地下电动汽车库的消防排烟设计方法,为地下电动汽车库的消防安全设计积累经验。

    2024年09期 v.54;No.43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

  • 光伏光热联合双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研究(2):供暖季系统仿真研究

    曲明璐;白宇森;闫楠楠;张斌;

    使用TRNSYS软件建立了光伏光热-双源热泵(PV/T-DSHP)系统的仿真模型。选取夏热冬冷地区某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供暖季PV/T-DSHP系统在COP_s切换模式下的运行特性和能耗。结果表明:平均光电效率为15.08%,平均光热效率为33.05%;水源热泵运行模式下供暖季平均COP为4.55,空气源热泵运行模式下供暖季平均COP为3.19,PV/T-DSHP系统的平均COP_s为2.98;供暖季系统自满足率为61%。

    2024年09期 v.54;No.43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最优风量实验研究

    李霖峰;刘业凤;刘帅;罗勇辉;

    为探究在压缩机固定转速下风量对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确定使系统达到最大COP的最优风量,搭建了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实验台。研究了室内、外风量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并总结出确定最优风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当室内风量固定时,随着室外风量的增大,排气压力与室内出风温度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系统制热COP随着室外风量的增大存在一个最优值;为准确预测最优室外风量,引入最优排气压力偏离度σ和参数变化率δ作为最优室外风量的判断依据,当σ=0.48%,δ=1.4%时,系统处于最优室外风量,即对应系统在最大的COP下运行。经过实验验证,最优室外风量预测值误差在5%以内,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024年09期 v.54;No.432 93-9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VOC散发研究

    裴斐;陈佳妮;卫苑玮;宋晨雪;姚倩;郑晓红;

    新装修建筑室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各种装饰装修材料是VOC散发的主要源头。提出了一个室内污染物预评价模型,可根据施工信息和建材信息高效拟合出室内VOC浓度曲线。设计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环境舱法研究了温湿度对不同装饰装修材料的散发影响,并结合实测案例对建筑室内甲醛浓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干湿材料的污染物散发,且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拟合曲线趋势与实测数据贴合良好,拟合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30%以内,对于预测新装修室内VOC浓度具有一定意义。

    2024年09期 v.54;No.432 99-10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低温试验箱温度均匀性调节技术研究

    陈宇鹏;孙辉;孙刚;田凤;

    温度均匀性是保证高低温试验箱实验结果有效性和可信性的重要指标。现有关于高低温试验箱出风口气流组织形式对温度均匀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并且都忽略了试验箱风道在宽度方向的不均对试验箱整体温度均匀性的影响。通过对设备温度均匀性、调节复杂度、能耗情况等进行比较,在内箱容积均为1 000 L的高低温试验箱中,实验了3种不同的温度均匀性调节技术,即可调百叶、热气除霜、双边进蒸发器等。结果发现双边进蒸发器技术更加有益于设备风道内部换热,可有效排除因试验箱风道温度不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且在同一试验箱中分别实验了3种出风口形状(正方形、圆形、菱形)及不同风速下试验箱的温度均匀性。结果表明:风速对环境试验箱的影响很大,风速越高,试验箱温度均匀性越好。当风速相同时,在高温工况下,出风口形状对试验箱温度均匀性的影响很大,方形出风口温度均匀性最好;在常温及低温工况下,出风口形状对试验箱温度均匀性的影响很小。

    2024年09期 v.54;No.432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轨道交通

  • 地铁车站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西安地铁车站为例

    王智增;赵蕾;

    建立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分别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依据最小相对熵原理得到了主客观综合最优权重,并将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提出了地铁车站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西安地铁5号线的某车站为调研实例,乘客和工作人员对站内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均为较好。

    2024年09期 v.54;No.432 112-11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下车站供冷季用能特征分析与基于需求响应的调峰潜力评估

    朱大缓;关博文;常晓敏;

    聚焦地铁车站小时尺度用能特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某典型屏蔽门地下车站为例,分析了车站逐时能耗构成及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通风空调能耗为地铁车站动力照明能耗的最大占比项,占比可达83%,室外空气参数、客流量与发车密度均与通风空调能耗呈现显著相关关系。面向需求响应,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评估蓄能参与下的地铁车站调峰潜力。模拟结果表明,蓄能装置参与下,车站全年累计高峰时段用电量可大幅削减,48.2%的高峰时段用电量可转移至平时段和低谷时段。

    2024年09期 v.54;No.432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铁列车运行产热量计算探讨

    杨博文;张济辞;倪龙;

    对列车产热量的详细计算有利于地铁环控系统的设备选型和节能运行,更有利于隧道热量的回收和再利用。本文引述了地铁列车运行产热量的相关计算方法,纠正了部分谬误,并增补了小时行车数、空调和电加热设备同时使用系数等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了列车运行产热量的计算方法。案例计算结果表明:列车启动阻力产热量占比最小,仅为列车总产热量的0.1%;夏季空调产热量占比可达总热量的16.9%~32.5%。

    2024年09期 v.54;No.432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供热技术

  • 小样本情形集中供热系统元件失效率估计方法研究

    刘吉哲;姜巍;王芃;毛丁;王威;

    对国内3个典型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失效事件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元件失效率进行了估计。针对直接估计模型存在的限制,引入了Bayes(贝叶斯)理论,融合历史信息,提出了一般Bayes模型和分层Bayes模型。比较了3种模型的精度,管道、阀门和补偿器3类元件的分层Bayes模型精度分别为0.31、0.32、0.29,在3种模型中精度最高;最终通过改变样本量,得出3种模型精度随样本量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相互差距逐渐缩小,验证了Bayes模型在小样本情形的适用性。

    2024年09期 v.54;No.432 131-13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太阳能供暖集中式与分散式组合蓄热系统形式探讨

    陈耀文;王登甲;柳砚铭;庄照犇;刘艳峰;张井山;

    传统区域太阳能供暖系统通常采用集中式蓄热水体,往往难以兼顾由于供暖末端不同造成的热用户用热品位的差异,而以区域内高温用热末端的供水温度确定供暖系统水温,导致区域太阳能供暖系统运行温度偏高,从而造成集热系统效率低、蓄热和输送热损失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区域太阳能供暖集中式与分散式组合蓄热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组合蓄热系统与传统蓄热系统的特征与区别,探讨了组合蓄热系统运行特性、分散水箱分布形式、容量设计与匹配、运行调控策略及综合效益评价等方面需研究的关键问题。

    2024年09期 v.54;No.432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增广的区域供热系统热力站负荷预测模型准确率提升方法研究

    白云;林小杰;钟崴;罗政;章宁;

    开展了热力站数据生成模型研究,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去噪扩散概率模型建立了数据生成模型,通过学习气象、室温、热力站运行数据的联合分布,对原始训练数据进行增广,为预测模型训练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从而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在北京市某热力站进行了验证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热力站一次侧电动调节阀开度和二次网供水温度的预测误差分别降低约7%和11%;同时,应用准确率提升后的负荷预测值进行供热量调节得到的预计室温与室温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可进一步降低5.44%。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模型能够扩展预测模型的预测范围,基于去噪扩散概率模型的生成模型能够在原预测范围内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本文研究可为进一步提高区域供热系统热力站负荷预测能力与按需精准调控水平提供支撑。

    2024年09期 v.54;No.432 143-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局部分布式变频泵优化供热运行及管网平衡调节实例

    李化淼;王志成;张玉中;贺淼淼;张国正;薛廷;

    以某市供热管网实际技改为例,通过水力计算、变工况分析、水泵合理选型,联合运行中继泵和局部分布式变频泵系统,并采用热网平衡控制策略实现阀泵联动,有效解决了管网输配不足的问题,系统循环流量增大了23.4%,进而供热量增大了32.3%,降低了系统压力,减少了管网泄漏风险。同时解决了末端用户资用压头低、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利用案例中应用到的负荷分析和工况调节控制方法,以及运行中发现的多泵联合水力工况变化规律,可对该类系统的运行调节进行有效优化。

    2024年09期 v.54;No.432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USUM改进算法的实际供热管网泄漏故障分级诊断

    刘军;张雅玲;张冲;刘鹏飞;李智杰;杨捷钢;周守军;

    为了能够对供热管网泄漏故障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诊断,提高管网泄漏位置的搜索效率,本文基于CUSUM改进算法,提出了通过管网拓扑结构的自由组合进行泄漏分级诊断的方法。以某城区集中供热管网为研究对象,将其拆分成5种拓扑结构并建立各自的管网水力工况模型,并选取4个1点泄漏工况和4个2点泄漏工况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供热管网泄漏诊断模型压力、流量的仿真值与实际运行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不超过10%的条件下,该方法的泄漏位置诊断准确率达到了75%,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管网的可行性。

    2024年09期 v.54;No.432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