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40800

科技综述

  • 国际热泵技术发展热点分析——第14届世界热泵大会跟踪

    马宁;杨灵艳;王仕杰;卜颖;魏巍;

    热泵技术是国际能源署认证的减碳技术措施之一,可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供热,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国际能源署热泵技术合作委员会(IEA HPT TCP)组织的世界热泵大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热泵技术交流平台,本文通过对2023年第14届世界热泵大会进行论文综述,介绍了国际热泵政策,对工业高温热泵、环保工质研发、地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热泵和电网交互技术6个研究热点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了说明,分析了热泵技术发展趋势和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并对热泵技术在建筑供热领域和工业供热领域应用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2024年08期 v.54;No.43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水蒸气载热式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节能量测量方法

    李天成;张茂勇;李先庭;石文星;卢剑勇;倪文岗;尹全亮;

    烟气余热回收可有效降低锅炉的排烟热损失,减少燃料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作为一种高效的全热热回收方式,水蒸气载热式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但由于其流程及能量转化关系较为复杂,人们对该系统节能量如何判定存在争议。本文在分析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及其各环节的能量平衡与转化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温度传感器、热计量表等常规仪表间接测量整个余热回收系统及其锅炉助燃风预热节能量的方法,并以山东临邑恒利热电厂为例给出了采用水蒸气载热式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前、后的测量结果。数据分析表明,对于蒸发量为176.90 t/h的锅炉,整个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总节能量为10.86 MW,占锅炉产热量的8.46%,其中通过锅炉的进风预热加湿使锅炉加热助燃风节能1.73 MW,占余热总回收量的16%。该测量方法为水蒸气载热式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规模化应用提供了节能量在线实时监测的技术支撑。

    2024年08期 v.54;No.431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

    陈向阳;

    从变风量末端装置控制、空调机组送风温度控制、空调机组风机转速控制、空调系统新风量控制4个方面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原理。每个方面都从控制目标、控制对象、控制逻辑明确了各控制环节要做什么、如何做好的关键环节。

    2024年08期 v.54;No.431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建筑能耗现状与建筑技术应用调研分析

    郭珊;许佑龄;梁卫辉;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2 379栋公共建筑的相关信息和能耗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能耗差别及公共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和常用建筑技术。结果表明: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最高,单位面积年能耗均值为118.53 kW·h/(m~2·a),温和地区最低,单位面积年能耗均值为40.71 kW·h/(m~2·a);能量回收装置有较好的节能效果;绿色办公建筑的光环境满意度最高,平均为0.78,空气品质满意度最低,平均为0.59,总体满意度平均为0.63;节能灯具、节水器具、节水灌溉等是绿色公共建筑中最常用的技术措施。

    2024年08期 v.54;No.431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动自行车库的排烟计算探讨

    张伟伟;黄昊;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电动自行车库排烟规定的国家标准,各地方标准仅作了定性的规定或部分定量的指标要求。通过对几种类型电动自行车进行火灾试验,确定了其火灾热释放速率,为电动自行车库性能化排烟计算提供了依据,并对某实际项目案例进行了分析计算。

    2024年08期 v.54;No.43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设计

  • 南美白对虾养殖调温系统设计

    昂超;

    以宁海县三门湾某工程为例,对养殖池水调温系统进行了设计。对养殖车间进行了热湿平衡分析,当池水温度恒定为27℃时,计算得到室内空气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5%,解决了工程应用时依靠经验数据确定室内空气温湿度的现状。对养殖池水耗热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海水源热泵为养殖池水调温系统的冷热源。建立了圆形管道加热养殖池水的传热模型,计算了采用不同管道材质时所需的管道长度及初投资。对调温系统防腐蚀设计进行了介绍,除水管需要采用防腐蚀材料,热泵机组、水泵、阀门的主要部件也应选用耐腐蚀材料。该结果以期为类似工程养殖池水调温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08期 v.54;No.431 42-4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交流

  •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研究

    高致源;邢建春;张学伟;邓忠凯;

    建筑能耗分析预测是提高建筑用能效率的关键技术,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手段。由于建筑能耗数据具有强时序性特点,利用传统的深度学习技术难以有效提取数据中的高维特征,且易丢失重要信息。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建筑能耗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CNN提取能耗数据中的空间特征、LSTM处理时序数据、注意力机制确定特征权重,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

    2024年08期 v.54;No.431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办公建筑高效制冷机房研究与实践

    蒋毅;谢昌宏;王戈兵;李永攀;李彬;张杰;周敏钊;于洋;杨峻;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40%~60%,研究并推广高效制冷机房技术是建筑行业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工程案例更多关注的是高效制冷机房整体能效比(EER),对高效制冷机房EER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技术策略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理论及工程案例,研究明确了高效制冷机房EER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包含冷水机组选型优化适配、能源梯级利用、输配系统优化、精细化监测与控制等技术策略,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海外大厦项目应用实例,旨在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助力高效制冷机房技术在办公建筑中产业化应用。

    2024年08期 v.54;No.43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离心式空压机余热制冷/热系统分析

    贺金;匡胜严;谢垚;方雷;李冬波;

    离心式空压机余热以压缩空气的热能为主,通过采用换热器回收空压机余热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离心式空压机余热的回收量主要受压缩空气排气温度、换热器排气端差及热水进出口温度共同影响。建立了进气温度、相对湿度及压缩后空气压力与压缩后空气露点温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压缩空气的露点温度随着进气温度、相对湿度、压缩后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由于热回收后的排气温度仍然很高,余热主要以压缩空气显热为主。实际应用中,热电比为47.3%、冷电比为23.4%。在余热制冷方面,制冷量主要受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驱动热水温度和性能系数影响,采用两级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与系统匹配性更好,使用更为普遍。系统总投资回收期为0.38 a,收益主要来自于供暖;制冷设备投资回收期为1.82 a。

    2024年08期 v.54;No.431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

  • 光伏光热联合双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研究(1):最佳切换模式验证

    曲明璐;刘锡荣;王海洋;张斌;

    讨论了光伏光热联合双源热泵系统制热运行的最佳切换模式。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对双源(水源、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系数(COP_s)进行了计算,提出以某时刻空气源热泵模式或水源热泵模式运行COP_s较大者优先运行作为COP_s切换模式。通过前期实验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与常规的集热水箱温度切换模式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了COP_s切换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以COP_s最佳切换模式运行时发电量和发电效率较集热水箱温度切换模式分别提高了5.35%和1.73%,耗电量降低了17.03%,COP_s提高了4.91%。

    2024年08期 v.54;No.431 67-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藏高原村镇住宅冬季典型热电负荷特征研究

    林志泽;王登甲;刘艳峰;王柏超;陈耀文;傅治国;门端宜;

    针对当前村镇住宅负荷特征表征中缺少基于用能行为差异的热电负荷关联性分析,以西藏高原村镇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与调研归纳出典型建筑结构特征、人员活动等信息,提炼出8种典型用能情景。利用EnergyPlus模拟计算不同用能行为下典型居住建筑全年逐时热电负荷,根据k均值聚类分析提取村镇住宅热电负荷特征,并提出基于逐时负荷系数的动态负荷典型化方法。最后基于特征参数化分析得到用能行为差异下西藏高原村镇建筑各类用户的用能特征。

    2024年08期 v.54;No.431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计及需求侧柔性负荷调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方法研究

    席昌远;吴迪;李桂强;韩中合;张玉龙;赵旭东;

    引入柔性电热负荷参与到综合能源系统的调度中,综合考虑源-荷两侧,供能侧构建了由光伏机组、能量转化装置和储能系统组成的多能源系统模型,需求侧构建了可平移、可转移和可削减柔性电负荷与耦合室内外温度的柔性热负荷模型。以系统日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分别对供能侧与需求侧设备出力和柔性负荷的用能时间与负荷大小进行了优化。对北京市某社区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柔性负荷参与调度能够降低负荷波动,热负荷峰值由原来的3 876.80 kW下降到3 822.11 kW,减少了54.69 kW;电负荷的峰谷差从1 488.81 kW下降到1 382.69 kW,波动率下降了7.1%;源-荷两侧共同参与优化调度能够提高系统经济效益,系统成本比原来降低了2.26%。

    2024年08期 v.54;No.431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湿气候下蒸发冷却式冷凝器系统的节能特性对比研究

    杨洋;曾俊;杨博宇;尹林茂;贺天友;

    为评估和提高蒸发冷却式冷凝器系统(MVC-EC)在热湿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潜力,提出了一种结构优化的两级蒸发冷却式双冷凝器系统(MVC-TSEC),并基于详细的能耗分析模型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首先,建立了各系统中所有组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实验数据验证。其次,分析了室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房间显冷负荷对2种系统COP和节能率的影响。最后,评估了2种系统在典型热湿城市的节能潜力。结果显示:相较于MVC-EC系统,MVC-TSEC系统在高温、中高湿度和高负荷工况下具有更好的节能优势,节能率约提高4.3%~10.9%,并且可提高制冷剂系统适应温度约0.8~1.9℃;在广州市和长沙市夏季6—8月,MVC-TSEC系统的节能率分别为12.7%和21.1%,高于MVC-EC系统(8.5%和14.9%)。

    2024年08期 v.54;No.431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室内健身场所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调查研究

    贾晨阳;赵胜凯;高斯如;童媛媛;翟永超;

    运动场所热环境是影响运动人群舒适、健康和运动意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了健身人群的热舒适现状,提取了健身人群特征(着装和运动类型),进一步通过实验室测量获得了服装热阻数据和不同健身运动的代谢率数据。基于以上结果,探讨了不同运动强度下健身人群的热舒适阈值,同时对PMV模型在健身场所热环境评价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高强度健身运动(5 met以上)人群的舒适温度低于中等强度运动(5 met以下)人群;运动状态下,健身人群的最舒适状态对应的热感觉投票为“微暖”;中等强度运动时人体的舒适温度上限为24.3℃,高强度运动时为19.4℃;气流也会显著影响运动人群的热舒适,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人群对于风速“增大”的期望更加强烈。

    2024年08期 v.54;No.431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型机场航站楼逐时电耗特性及电耗强度

    管冬亚;陈超;孙永祥;乔鹏;简毅文;康春华;王颖佳;

    以北京市某大型机场航站楼为研究对象,应用皮尔逊相关分析、k均值聚类方法,对2020—2023年实测数据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逐时电耗特性提取及其电耗强度指标构建。结果表明:航站楼电耗可分为3类,即与建筑规模相关的基础电耗量、与旅客吞吐量相关的变动电耗量Ⅰ,以及与室外气象条件和旅客吞吐量相关的变动电耗量Ⅱ;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反映了部分设计客流负荷对航站楼主要用电设备系统运行方式及其电耗特性的影响规律,可将日旅客吞吐量分为4级。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进一步给出了航站楼日总电耗强度及CO_2排放指标的试算值。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确定各分项用电设备系统的电耗强度降低目标提供参考。

    2024年08期 v.54;No.431 108-11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设备开发

  • 浅析板管蒸发冷却式无霜空气源热泵及其设计应用

    黄运松;梁志辉;李志明;张锦俊;麦嘉强;孙少华;

    在常规板管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设计的基础上,借鉴了热源塔热泵系统使用防冻液喷淋的防冻措施原理,将其应用在板管蒸发冷却式冷热水机组上,并对板管蒸发式换热器及系统进行设计改进,使其适用于冬季制热工况,从而形成板管蒸发冷却式无霜空气源热泵机组。机组夏季采用板管蒸发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相比于空气源热泵降低了冷凝温度,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系数。冬季使用防冻液喷淋,设备运行无除霜循环,系统供热稳定,大大提高了室内侧的热舒适性。试验研究了不同溶液再生方式下的机组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过冷热再生模式进行溶液再生时机组性能最优,在制热量不衰减的情况下性能系数仅下降了2.5%~5.1%。机组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及部分纬度较低的寒冷地区。

    2024年08期 v.54;No.431 115-1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低碳建筑

  • 陕西省建筑领域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赵民;李杨;岳万年;康维斌;

    厘清建筑领域碳排放历史特征和影响因素,是建筑行业“双碳”工作部署、碳排放预测及制定减排路线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陕西省建筑领域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建造、建筑运行和建筑拆除为核算边界,以国家、地方及行业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基于能源平衡表拆分法、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清单排放因子法等,计算获得了2010—2020年陕西省建筑领域能耗、碳排放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陕西省建筑领域能耗总量由1 412.27万t增长至1 911.40万t,碳排放总量由4 277.25万t增长至6 004.86万t。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进行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最大因素为人均建筑面积和单位面积能耗强度,最后结合历史数据特征提出了陕西省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建议。

    2024年08期 v.54;No.431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近零碳改造案例分析

    孙冬梅;赵宇明;王静;李雨桐;彭毅;

    发展零碳建筑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广泛的零碳建筑相关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零碳建筑定义与技术路径。目前国内的零碳建筑工程案例以新建建筑为主,既有建筑较少,主要是由于既有建筑受场地环境、气候资源条件、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特殊使用功能需求等诸多因素限制,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技术路径的确定比新建建筑更复杂。因此,亟需开展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技术路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深圳某电力生产办公建筑为例,提出了“诊断评估—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的近零碳建筑改造技术路径研究方法,并将其用于项目现状诊断评估、改造目标与技术路径确定、近零碳改造方案设计和改造效果评估,提出了夏热冬暖地区既有电力生产办公建筑近零碳改造技术路径,为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近零碳改造提供参考。

    2024年08期 v.54;No.431 132-14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预测与减排策略分析

    韩磊;卜昌盛;郝小充;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冬冷夏热型特大城市,其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正逐渐成为建筑碳排放的主体,探究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特性及规律对于实现南京市碳达峰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LEAP-Nanjing住宅运行能耗模型,分析了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和终端排放特性,揭示了电力是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能源消费的主体,冷暖设备和炊事热水设备为重点碳排放终端。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高能效冷暖设备、电网侧调整、建筑光伏及节能炊事热水设备等情景,分析了2020—2035年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结果显示,在推广高能效冷暖设备和建筑光伏的基础上,通过电网侧调整和节能炊事热水设备应用,南京市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可于2028年达到799.1万t的峰值。

    2024年08期 v.54;No.431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光伏发电设备经济成本、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介鹏飞;靳鑫伟;刘靖怡;王野;付宇;

    建立了光伏发电设备寿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我国大陆各省及直辖市典型地区1 m~2光伏发电设备输出1 kW·h电量时的经济成本、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1 m~2光伏发电设备输出1 kW·h电量时的平均发电效率为10%~12%,经济成本为1.18~2.81元/(kW·h),标准煤耗为0.013~0.032 kg/(kW·h),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051~0.122 kg/(kW·h)。本文为促进我国大陆光伏发电设备的单元化利用、光伏发电设备与暖通空调系统的一体化及光伏发电设备在智能建筑与低碳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

    2024年08期 v.54;No.43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业建筑

  • 高效制冷站在某汽车工厂涂装车间的应用研究

    叶蕾;刘军;李凯旋;李静军;代蛟;李伟;

    从高效制冷站的基本概念及设计理念出发,以高效供需匹配为导向,给出了高效制冷站的设计要点及其在汽车工厂涂装车间的应用案例。案例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制冷站的全年运行平均能效比(EER)达到6.5,远高于T/CECS 1100—2022《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评价标准》一级要求,实现节能50%以上。

    2024年08期 v.54;No.431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热网联动提高石化企业余热利用率研究

    王琦;

    针对大中型城市供热能力不足、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余热利用率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环境保护、节能增效的有效手段。石化企业作为耗能大户,低温余热排放量大,将其低温余热回收用于供热可以节能减排。为了解决常规余热提取技术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多热网联动余热提取技术。实际案例分析表明,与单热网余热提取技术相比,多热网联动余热提取技术节能效果和环保效益更为突出。

    2024年08期 v.54;No.431 162-16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于铝压延厂房油雾控制的环吸式排风罩设计方法

    朱宁宾;杨洋;王怡;张京诚;王怀玉;曹庆峰;乔梦丹;杨春晖;

    环吸式排风罩是针对铝压延加工工艺油雾散发特征而提出的一种高效捕集设备,可以大幅降低系统风量,从而减少能耗和降低碳排放量,但目前仍缺乏此类排风罩的通用设计方法。本文选取10个铝压延车间铝冷轧机及排风罩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轧机尺寸组合下排风罩罩口处污染物扩散断面尺寸和排风罩捕集性能,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排风罩罩口设计尺寸和设计风量的计算方法,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2024年08期 v.54;No.431 168-17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锂电池智慧储能巢热设计与仿真

    傅烈虎;封海辉;孙大康;

    对比了锂电池储能集装箱风冷与液冷2种冷却方案,结果发现液冷具有明显的技术方案优势和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势。通过对智慧储能巢和电池簇分别进行热仿真发现:锂电池自带的风扇在额定风量下运行效果较好,且电池簇间距对热仿真结果影响较小,但要考虑必要的安全距离;在满负荷放电时电池簇内的锂电池包间温度一致性较差,表明锂电池不适宜长时间满负荷运行;在部分负荷放电时电池簇内的锂电池包间温度一致性较好。

    2024年08期 v.54;No.431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室

  • 某大科学装置项目工艺冷却水系统设计

    朱喆;朱学锦;寿炜炜;李文静;吴立;马莉莉;相柳堂;

    介绍了某在建大科学装置项目的工艺冷却水系统设计,包括服务对象、系统形式、系统组成、水温控制策略、流量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内容。简述了热回收型水源热泵在工艺冷却水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并对工艺冷却水系统设计后续可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提出了3个方向。

    2024年08期 v.54;No.431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相关标准现状概述

    陈紫光;张彦国;蒋境邦;曹国庆;郭永柱;周绍洋;孔泽华;郭博文;

    实验动物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验动物设施环境与动物福利、质量、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和实验结果可靠性密切相关。为充分了解我国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相关标准发展历程与实施现状,本文梳理了现行40部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有关的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分析了相关标准体系构建现状,并对代表性的国家标准(如GB 14925、GB 50447、GB/T 43051等)、行业标准(RB/T 010、RB/T 019)及部分地方/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不同种类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标准要求,并对我国实验动物设施标准体系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2024年08期 v.54;No.431 184-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多核心工作间空调通风控制模式探索

    陈鑫;李晓斌;李佩儒;张志伟;魏徵;郭建宏;郑引军;罗承海;刘现朝;刘鹏飞;刘柯;

    简要介绍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空调通风系统及消毒模式,同时为满足一组空调系统多核心工作间不同时间的终末消毒需求,探索了一种空调通风控制模式,并对控制方法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该控制模式在满足同一组空调通风系统下多核心工作间不同终末消毒需求的前提下,可降低运行能耗,并能满足应急检修及检测需求。

    2024年08期 v.54;No.431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温组织降解设备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应用与风险管控

    谭海波;石凤霞;郭飞;邹国华;曹志刚;

    对高温组织降解设备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该设备的原理和技术性能,并以实际运行的121个批次(共计约203 t)的动物残体的无害化处理过程数据为基础,整理、总结了高温组织降解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针对高温组织降解设备在实际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进行了识别并给出了具体的管控措施。

    2024年08期 v.54;No.431 197-20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