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40797

科技综述

  • 建筑性能模拟中多目标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综述

    敖景贇;杜晨秋;雷惠婷;景明怡;李百战;

    结合建筑性能模拟和多目标优化的技术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本研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和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建筑多目标优化相关研究进行了广泛回顾,并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本文讨论了多目标优化方法应用的最新进展、局限性和潜在的发展方向,重点阐述了现有模拟工具和优化引擎的功能、应用和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如何实现优化工具和模拟程序的有效结合是当前多目标优化的主要挑战。参数化平台能够集成建模、模拟、优化等过程,在当前多目标优化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筑室内热环境、光环境和能耗的优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建筑室内外风环境、声环境优化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是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2024年07期 v.54;No.430 1-1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我国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限量标准体系现状

    于希洋;魏冠琼;朱孟生;高鹏;王清勤;杨旭东;

    为保障室内环境,我国建立了以2类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限量标准为主的标准体系:第一类以直接控制建材污染物含量或释放量为目标,关注建材本身的理化性能;第二类以通过室内污染物水平预评估优化建材选择为目标,侧重通过合理的建材选择预防室内污染。分析了这2类标准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以控制室内环境整体污染物水平为目标的事前控制方法。提出了我国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发展建议,以加强污染物限量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保障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2024年07期 v.54;No.43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热地区室内气流调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刘倩妮;郭倩;孟庆林;汪俊松;张仲军;翟永超;金玲;王小蕊;康瑞祥;张宇峰;

    气流调控在改善湿热地区夏季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气流对人体全身热舒适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气流作用于身体局部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8—10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展了问卷调研,共收集1 34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气流温度过低或气流主要作用于人体额头、腹部、太阳穴等敏感部位时,最易引发头疼、流涕、面瘫等症状;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上,青年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容易因气流影响而出现此类症状,女性相比男性更排斥被气流直吹身体。这些发现可为制定湿热地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气流调控策略提供支撑,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24年07期 v.54;No.430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管翅式蒸发器析湿系数计算探讨

    李敬恩;许兵兵;高福学;管庆禹;

    在分析当前管翅式蒸发器析湿系数2种计算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析湿系数工程计算方法。新的计算方法可以避免利用蒸发器出口状态参数来计算析湿系数,并提高计算精度。

    2024年07期 v.54;No.43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环专业洁净空调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许知洲;陈洪杰;刘岩;卢苇;王洪卫;

    以芯片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有效释放了对洁净室的潜在需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作为研究洁净空调的主要专业之一,在洁净室设计、施工及运维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洁净空调方面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基于以上现实问题,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探索了洁净空调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路径,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07期 v.54;No.430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设计

  • 辽宁省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暖通设计

    方斌东;梁伍一;韩志明;邹昊舒;冯志翔;沈林华;沈坤;夏积恩;任弘毅;雷程麟;

    重点介绍了垃圾池间和卸料大厅的热风供暖措施,结合项目特点介绍了渣池间通风、新风系统和蓄电池室空调通风的设计,并探讨了利用冷却水余热的溴化锂热泵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垃圾池间暖风系统采用多管淹埋式送风装置能自动适应垃圾堆料面变化,达到最佳的热风供暖效果。锅炉风机采用多支路防臭抽风系统,能有效地防止垃圾池间和卸料大厅的臭气扩散,又能减少大量抽风造成的加热量浪费。冬季从锅炉间补充热风可改善渣池间的能见度和环境温度,且不影响锅炉间供暖效果。房间及走道需要设计合理正压值,新风取风口和污染源须保持足够距离,可减轻臭气的影响。蓄电池室空调通风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防爆及温湿度工况。溴化锂热泵方案的经济性分析需要考虑供热量、冷却水温度对汽轮机发电效率的影响。

    2024年07期 v.54;No.43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交流

  • 深地空间长距离空气输送系统方案比较及优化研究

    黄琳;马江燕;侯卫华;邓保顺;李安桂;卜宝芸;牛少峰;

    以某深地空间长距离送风系统为例,采用Ventsim软件计算了4种风量调节方案的系统风机风压与管道阻力的变化,提出了增加干管风机数量和改变进风竖井位置2种优化方法,分析了送风系统管网阻抗与等积孔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送风系统的管网阻抗和等积孔面积分别最大降低0.102 kg/m~7和0.030 m~2,科学的送风方案既能满足风量需求,又能降低长距离送风系统的阻力,具有较好的节能与经济效益。

    2024年07期 v.54;No.430 47-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数据的空调用电量研究

    吴学伟;陈宗衍;

    为实现夏季用电高峰期对空调等用电设备的柔性负荷控制,避免出现电网拉闸限电等极端用电调控现象,建立了空调用电量简化计算模型和能耗模型,结合20万台空调实际运行数据研究了用户温度设定习惯和能耗随设定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空调用电柔性调控建议。结果表明:用电量简化计算模型经实际工程验证有效,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制冷设定温度每提高1℃可节约电量0.054 kW·h,制热过程每调低1℃可节约电量0.061 kW·h;通过直接功率限定或间接温度限定可实现用电的柔性调控。

    2024年07期 v.54;No.43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A-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宅供热负荷预测技术研究

    董胜明;刘桐;罗瑶;胡晓微;张晨;

    农宅实际供热负荷的预测对农宅供暖系统优化和新型供暖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华北地区农宅室内外13个参数的长期监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经遗传算法优化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A-BPANN)应用于农宅供热负荷预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当GA-BPANN输入变量为按与供热负荷相关性强度排序的前6个参数(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室内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时可以得到高精度的预测结果,为合理确定预测方案和农宅供热负荷提供了借鉴。

    2024年07期 v.54;No.430 59-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焓差控制法在某核电厂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陈红军;

    介绍了焓差控制法在核电厂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送风温度范围来扩大空调系统运行工况范围以达到节能效果。介绍了系统最小新风量和冬、夏季工况点的设定,空气比焓的计算及系统控制逻辑的实现。运行结果表明,空调系统运行稳定且节能效果良好,可为核电厂空调系统应用焓差控制法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54;No.430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设旁通风道的新风机组的节能效果分析

    高飞;邹秋生;吴银萍;

    通过对现有新风机组运行能耗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带旁通风道的新风机组。以成都地区某办公楼为例,根据室外空气干球温度、PM2.5浓度及室外空气比焓分布,研究了该种新风机组不同运行模式下全年运行能耗的变化。结果表明,仅旁通表冷器全年节能率为3.56%,仅旁通过滤器全年节能率为24.29%。研究结果可为新风机组节能设计提供方向,也可为新风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7期 v.54;No.430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

  • 基于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建筑群热负荷预测研究

    刘亚肖;王芃;姜巍;

    根据建筑热力模型和热负荷计算模型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分别利用未指定状态变量和指定状态变量的子空间辨识方法构建了建筑群热负荷预测模型,并以哈尔滨市某小区换热站为例,验证和比较了2种方法的热负荷预测结果及训练策略和预测时长对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指定状态变量比未指定状态变量的子空间辨识方法的热负荷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10.00%;未指定状态变量的子空间辨识方法的中期预测效果优于短期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13.34%。

    2024年07期 v.54;No.430 7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EMD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近零能耗建筑负荷预测方法

    韩少锋;吴迪;张圣原;苗睿佺;刘奥;韩中合;韩旭;郭加澄;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不同特征变量与冷热负荷的相关性,确定了预测模型的输入特征变量。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对逐日冷热负荷按频分解,然后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即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负荷量进行了训练、验证,最后重构得到了近零能耗建筑预测负荷。基于上述方法,以北京市某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算法预测结果的精确度。结果表明:采用EMD与RF算法相结合对近零能耗建筑冷热负荷的预测精确度较高。进一步采用穷举搜索法对模型初设参数进行了优化,冷热负荷预测结果精确度提高,冷负荷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为0.996、1.32%,热负荷预测结果的R~2、MAPE分别为0.997、0.79%。

    2024年07期 v.54;No.430 82-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SSA_n-SSA_l-LSTM的短期空调负荷预测模型

    任中俊;杨心宇;周国峰;易检长;何影;

    本文提出了一种奇异谱分析(SSA_n)和麻雀搜索算法(SSA_l)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组合空调负荷预测模型。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输入特征进行挑选和处理,以消除特征之间的冗余性和相关性。针对空调负荷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采用SSA_n将空调负荷分解为多个分量。同时针对LSTM超参数设置的问题,采用SSA_l对模型进行优化,使用优化后的LSTM对各个分量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重构。利用办公建筑和医疗建筑的空调负荷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发现,与其他模型相比,SSA_n-SSA_l-LSTM模型表现最好,在预测办公建筑空调负荷时决定系数(R~2)高达0.996 7,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62%、14.42 kW和18.82 kW,在预测医疗建筑空调负荷时R~2高达0.992 7,MAPE、MAE和RMSE分别为0.50%、19.40 kW和25.71 kW。

    2024年07期 v.54;No.430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供暖末端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调研

    赵胜凯;杨柳;高斯如;翟永超;

    为明确寒冷气候区办公建筑辐射供暖和对流供暖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是否能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本研究选取西安市不同供暖模式的办公建筑为调研对象,同时进行了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和人体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共获得1 12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对流供暖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和竖直温差显著高于辐射供暖,且室内存在过热现象;辐射和对流供暖的中性温度分别为17.4℃和20.4℃,较高的室内空气温度形成了较高的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上限。

    2024年07期 v.54;No.43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通风、冷屋顶与外遮阳对室内热环境改善效果实验研究

    张亚芹;楚势权;叶恺;李永财;卢军;

    对自然通风、冷屋顶与外遮阳3种被动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的综合隔热降温作用及对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当三者协同作用时,外遮阳可以遮挡太阳辐射,有效降低窗户的得热量,实验房间玻璃外表面温度较对比房间最高降幅达到7.6℃;高反射涂料的应用使屋顶表面降温幅度达到10.3℃,有效减少了屋顶的温差传热;自然通风系统成功诱导了连续并具有周期性波动的气流,并对埋管内空气有着良好的预冷效果;实验房间室内温度稳定在26.8~27.9℃之间,室内热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24年07期 v.54;No.43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经历对严寒地区集中供暖环境中人体热适应性的影响

    杨宇鑫;王昭俊;周范卓;刘畅;

    在哈尔滨市冬季供暖期间对某高校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及受试者的热湿反应进行了现场调研,共收集了495份有效问卷。根据受试者在北方严寒地区集中供暖环境中的生活年限进行分组,分析了不同热经历人群的热湿反应差异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在集中供暖环境中生活年限的增加,热感觉低于“中性”和湿感觉为“适中”的人员比例明显增加;1年北方热经历人群的平均热感觉投票为0.6,且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长期生活在舒适且偏暖的集中供暖环境中,提高了其热期望及对环境的要求;无任何北方热经历的人群最多需要1年就可以适应集中供暖热环境,而需要3年才能适应湿环境;在北方居住1年以内人群的热中性温度为18.6℃,而1年以上人群为18.9℃;经对服装热阻修正后,两者热中性温度差距为0.5℃。

    2024年07期 v.54;No.430 112-1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寒冷地区过渡季教室环境质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蒋婧;刘菲;云旭鑫;孙已明;

    为探究寒冷地区过渡季教室环境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次因素,将人体主观感受与认知能力测试相结合,在西安市某高校模拟教室环境中,设计了温度、CO_2浓度、O_2浓度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受试者在不同工况下对环境的主观评价、人体生理参数及学习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影响学生主观评价、生理反应、学习效率的3个因素主次顺序为:温度、CO_2浓度、O_2浓度。采用极差分析法从9种工况中得到了最佳实验工况S_4(温度为23℃,CO_2体积分数为600×10~(-6),O_2质量分数为24%),并通过层次分析模型验证了其准确性。

    2024年07期 v.54;No.430 117-12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平微肋管内R513A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伍家豪;陶乐仁;黄理浩;陶雪豹;张苏韩;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R513A在光管和不同齿密度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性能,并通过对比冷凝换热系数实验值与关联式的预测值,探究了现有关联式对R513A的适用性,实验在冷凝温度33、35、38℃,质量流速50~150 kg/(m~2·s)的工况范围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冷凝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低质量流速区域,微肋管的冷凝换热系数增长幅度更大;随着齿密度的增加,管内换热面积增大,但管内表面张力作用增强,相应的流动阻力增强,强化传热作用被削弱;与R134a相比,微肋管对R513A的强化传热效果更优;对于光管,Bashar关联式的预测效果最佳,Cavallini关联式与Dobson关联式在低质量流速区域的预测误差偏大;对于微肋管,Yu关联式的预测效果最理想,Cavallini关联式与Kedzierski关联式均低估了管内冷凝换热特性。以Kedzierski关联式为基础,拟合了新的修正关联式,修正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较好,其平均绝对误差与标准差分别为7.8%、8.5%。

    2024年07期 v.54;No.430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商福民;阎天海;巨海娇;刘栋;曹欣;刘建红;

    以真空玻璃管为载体、石蜡为相变储热材料、脉动热管和铜管为传热元件,对比分析了充液率φ=50.0%的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与铜管太阳能集热器在相同辐照度下的集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辐照度大于0 W/m~2时,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相比于铜管太阳能集热器管壁温度提高了40℃;相较于铜管太阳能集热器,热源温度越高,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吸热能力越强,传热效果越好;在相同的辐照度下,相比于铜管太阳能集热器,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石蜡达到熔点的时间缩短了13%;脉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输出的热量比铜管太阳能集热器高0.5 kJ,随着辐照度的增强,热量差值将会更大;脉动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壁面与其相接触的传热工质会形成一种准平衡态,蒸发段与冷凝段的传热能力呈反比关系,当蒸发段传热能力下降时,冷凝段传热能力上升,保证了集热器的稳定运行。

    2024年07期 v.54;No.430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水基氧化铝纳米流体液滴蒸发过程特性仿真研究

    雷月霞;单彦广;戎志成;刘宝;印天怡;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能量输运工质,可以显著提高空调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对纳米流体液滴蒸发特性的研究可为其在蒸发器中的强化传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仿真研究纳米流体液滴的蒸发可以节约实验资源,快速分析各因素对液滴蒸发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液滴蒸发过程中的恒接触半径(CCR)和恒接触角(CCA)2种蒸发模式,建立了基于动态接触角的纳米流体液滴蒸发模型。仿真研究了水基氧化铝纳米流体液滴蒸发过程中纳米颗粒初始质量分数、基板类型和基板温度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初始质量分数越大,沉积在三相线处的纳米颗粒越多,接触半径的变化范围越小,液滴的导热性能越强,蒸发速率越快。PDMS基板上纳米流体液滴的蒸发过程包括CCR和CCA 2种模式,而Al基板上仅存在CCR模式;Al基板上纳米流体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是PDMS基板上的2.3倍。相比纳米颗粒初始质量分数,基板温度对蒸发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基板温度从室温每升高5℃,PDMS基板和Al基板液滴平均蒸发速率分别升高33%和43%。

    2024年07期 v.54;No.430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市域车客室空调通风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

    刘智远;孙伟;易柯;曹小林;窦雨凡;

    以某市域车客室空调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将客室、送风系统、回风系统、废气排风系统和新风系统整体耦合的新仿真模型,使仿真边界条件设置贴合实际工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市域车空调通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和传热状况进行了仿真计算与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前2台空调机组4个回风口的回风量分别为0.24、0.26、0.35、0.19 kg/s,回风量分布不均匀;废气排风道过于窄小,导致废气排风系统阻力高达629 Pa。鉴于此,对客室回风结构与废气排风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优化后最大回风量与最小回风量仅相差0.05 kg/s,客室到废气排风出口流动阻力降低至120 Pa。客室内大部分区域温度范围为24~26℃,客室内部人员主要活动范围处于微风速,乘坐舒适性提升显著。本研究可以为市域车空调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024年07期 v.54;No.430 147-1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简讯

  • 《暖通空调》2024年下半年增刊征稿启事

    <正>关于《暖通空调》增刊《暖通空调》杂志创刊于1971年,是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的权威期刊,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暖通空调》每年12期正刊之外,另出版2本增刊,增刊有正式刊号,可在知网等数据库检索。

    2024年07期 v.54;No.43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暖通空调》持续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正>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7版)中,《暖通空调》再次获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在土木建筑工程学科所收录的163本期刊中排名第42位。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研制,该报告主要对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动态认定收录,对学术期刊综合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中文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榜单、高职高专成高院校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榜单和中文OA核心学术期刊榜单。

    2024年07期 v.54;No.430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蓝天杯”全面升级为《暖通空调高质量发展报告》

    <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暖通空调专业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其能耗占比对于各行各业的碳达峰、碳中和都是不可忽视的,必须通过创新升级,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2024年07期 v.54;No.430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据中心

  • 利用数据中心余热供热的系统设计与分析

    井洋;谢晓云;江亿;

    数据中心余热供热是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冬季清洁供暖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数据中心的长距离供热系统,在热源和热汇处设置多级热泵以增大供热管网供回水温差,并使用储热装置保障数据中心和供热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率。以张家口某数据中心为例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初投资为50.21元/m~2,运行费用为26.37元/GJ,投资回收期约为5.31 a,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效果。

    2024年07期 v.54;No.430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数据中心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高梦蝶;李强;曹军;

    为研究间接蒸发冷却装置的性能及各参数的选择原则等,设计搭建了数据中心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系统间接蒸发冷却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次风速与间接蒸发冷却效率总体成反比,当一次风速为2.2 m/s时,间接蒸发冷却效率为90.74%;随着二次风速增大,间接蒸发冷却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的二次风速为3.1 m/s,间接蒸发冷却效率为80.03%;随着一次风入口温度升高,间接蒸发冷却效率同样先增大后减小,最佳一次风进口温度为29℃,间接蒸发冷却效率能够达到71.45%;间接蒸发冷却效率随着喷淋水流量增大而增大,最终稳定,为减少装置的总能耗,最佳的喷淋水流量为1.21 m~3/h,间接蒸发冷却效率可达83.51%。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间接蒸发冷却设备的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4年07期 v.54;No.430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各地区数据中心水侧自然冷却PUE分析

    王泽青;韩冠军;娄小军;罗海亮;

    水侧自然冷却是数据中心领域最传统的节能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数据中心水侧自然冷却系统典型设计参数进行建模计算,得出了全国各气象站点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值;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得到了全国各地区水侧自然冷却系统的PUE地图,从地图上能直观地看出全国各地区数据中心水侧自然冷却系统PUE值,可为数据中心选址及全国各地区PUE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54;No.430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冷水式机房空调自然冷却应用的节能分析

    肖新文;陈远;俞江峰;

    为了探索我国各地双冷水式机房空调自然冷却应用的节能潜力,给出了一种双冷水式机房空调自然冷却应用系统架构并分析了其运行模式。建立了双冷水式机房空调与冷水式机房空调的对比分析模型,利用当量压缩机耗电量对双冷水式机房空调的自然冷却应用进行了节能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双冷水式机房空调直接利用冷却塔自然冷却的应用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节能效果在可充分利用自然冷却地区越发突出,在不考虑水资源紧张的前提下节能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西北、东北、华北、云贵高原、华东、川渝、华中及华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的节能率超过80%;通过采取节能优化措施可进一步提升双冷水式机房空调在水资源丰富、自然冷源相对贫乏的华南地区的节能效果,节能率提升值可达14.1%~20.5%。

    2024年07期 v.54;No.430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室外通信机柜通风冷却节能性能研究

    何伟;李静远;石虎;邾茂盛;贾臻;徐昭;

    合肥地区室外空气温度全年约有77.5%的时间在25℃以下,利用CFD数值模拟对机柜进行气流组织优化,结果表明,在合肥地区可采用新风设备给室外通信机柜降温。为了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却资源,在对合肥地区典型室外通信机柜进行现场测量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空调与新风设备联动策略。该策略缩短了空调的运行时间,从而节约能源,结果表明,空调与新风设备联合运行时的能耗为空调单独运行时的46.8%。

    2024年07期 v.54;No.430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