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庆雯;王昭俊;蒋逸帆;
对严寒地区某被动房示范项目的室内环境和供暖能耗进行了后评估,并与位于同一小区的普通住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被动房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可有效提高室内操作温度,且由于设置了机械通风系统,可有效稀释室内CO_2浓度;被动房供暖季室内PM2.5浓度超标,新风系统对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满足要求;被动房供暖实际运行能耗高于超低能耗建筑年供暖耗热量指标,偏差达到33.6%。
2024年02期 v.54;No.424 72-7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海国;王烁焱;邓鑫;康云飞;
现有的地下综合管廊通风散热方法主要为换气次数法。当管廊长度增加时,要满足规范规定的廊内温度不高于40℃的要求需要非常大的换气量,并会导致管廊前端区域过冷,整体散热效果并不好。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长距离地下综合管廊的局部通风方式,使用CFD方法建立了局部通风数值模型,通过缩尺模型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对增设射流风机后形成的局部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送风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射流风机能够改善管廊局部热环境,在本文所研究工况下,局部截面平均温度降低了0.5℃。对比研究发现:管廊进口风量和射流风机风量之比对管廊内热环境影响不大;风机射流角度对管廊内热环境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射流角度为90°时管廊后端截面平均温度相比0°、45°分别降低了0.41、0.33℃,90°为最优射流角度。
2024年02期 v.54;No.424 78-8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樊颖;张晓静;周锦玥;谢静超;刘加平;
为探究供暖前后宿舍内热环境差异及其对学生睡眠热舒适的影响,在北京某高校实地调研了8个不同朝向宿舍的室内热环境,并采用问卷调研和睡眠手环监测结合的方式获得了16名高校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表明:供暖前宿舍内夜间平均温度为(18.6±1.1)℃,供暖初期为(20.2±1.4)℃,满足标准要求;实测期间宿舍夜间相对湿度高于30%,满足舒适度要求;床褥系统总热阻约为3.5~4.9 clo,其中,睡衣热阻大约为0.03~0.40 clo;供暖初期受试者睡前热中性温度为18.0℃,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6.0~19.8℃,早晨醒后倾向更暖的环境;睡前热感觉与睡眠质量存在显著关联,当受试者睡前热感觉偏暖时,睡眠满意度及深睡眠比例较高,有利于睡眠。
2024年02期 v.54;No.424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婷;杜晨秋;要颖慧;李百战;
基于2010年和2019年重庆地区住宅环境与儿童健康重复大样本横断面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比分析了10年前后住宅环境因素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关联变化。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很多与儿童过敏性疾病显著相关的因素在10年后并未呈现显著性,如住宅位置、住宅建筑类型、住宅建筑面积、怀孕期间重新装修、卫生间安装有机械通风设备;部分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无显著影响的因素在10年后调研中显著增加了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风险,如室内购置新家具、住宅周边环境为工业区、儿童卧室墙壁材料使用乳胶漆(与石灰、水泥相比);10年后住宅周边环境为商业区不再显著增加儿童成长期患过敏性鼻炎和现患鼻炎症状的风险,但会显著增加儿童成长期患湿疹的风险,而夜晚降低儿童卧室通风频率降低了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认识住宅环境变化对儿童过敏性疾病影响的关联关系及改善儿童住宅居住环境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2024年02期 v.54;No.424 91-9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乙凡;李威;姜昌伟;
为优化多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性能,同时使室内环境满足人员的热舒适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热感觉和区域占用率的多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法。根据室内人员的群体热感觉和各区域内的人员数量,采用调控算法调整室温设定值,进而调整各控制区域的末端送风量。搭建了仿真平台,对该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从控制效果、人员热舒适性、空调系统能耗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群体热感觉后,该控制方法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空调系统节能率为7.5%以上;若同时考虑群体热感觉和区域占用率,该控制方法的节能率高于8.5%。
2024年02期 v.54;No.424 98-10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佳齐;杨锋;赵青霞;黄远东;崔鹏义;
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以单侧通风6层建筑为研究对象,考虑水平来流和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壁面热羽流的耦合作用,探究了不同理查德森数Ri下建筑壁面热流运动、温度分布及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跨楼层扩散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当Ri≤5.64时,水平风力占主导,建筑2/3高度以下迎风面有明显的下行及向两侧的流动,1层释放的污染物对2层及以上楼层几乎没有影响,此时归一化净逃逸速度NEV~*基本保持不变;当Ri>5.64时,壁面热浮升力作用不能被忽略,随着Ri的增大,NEV~*明显增大,表明有更多污染物从1层室内扩散出来,沿迎风面向上运动的热流对高层室内产生影响,导致污染物跨楼层传播的风险增大。
2024年02期 v.54;No.424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